“菜篮子”里装着大民生,也盛满了百姓的美好生活。
“菜篮子”稳产保供连着城乡两头,不仅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城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做好“菜篮子”工作,是确保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这项工作,西昌市认真落实市长主体责任,积极推进“菜篮子”工程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让“菜篮子”拎得稳更拎得好,“蔬”写百姓好日子。
生产端:建好西昌“菜园子”
“我们栽种的小白菜、小青菜生长周期在一个半月左右,莲白的生长周期近三个月。进入成熟期后,附近的批发商就会过来收购。”安宁镇康宁村4组的种植户何云芳正在田间忙碌,准备新一轮的栽种。
安宁镇康宁村位于安宁河谷地区,土地肥沃且光热条件好,各类蔬菜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同时也是西昌市的蔬菜基地之一,各类蔬菜农产品主要对内供应。
随着城市居民对“菜篮子”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品质化。这要求在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稳定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在蔬菜基地里,一块块黄色板材悬挂在大棚下,“我们采用挂黄蓝板的方式来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保证了蔬菜的安全性和健康性。”新鲜蔬菜经由批发商从田间地头送进菜市场、超市,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为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何云芳制定科学的种植计划,合理安排蔬菜的种植时间和品种,避免了连作障碍,提高了土壤的利用率和农产品的产量。此外,她坚持使用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农家肥、绿肥等,为土壤提供充足的养分,同时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守好群众“菜篮子”,关键在于建好“菜园子”。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围绕“错季、绿色”两大优势,科学规划布局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制定了《西昌市蔬菜产业总体规划(2022-2025年)》《西昌市蔬菜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21年-2025年)》《西昌市高二半山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2021年-2025年)》,明确了蔬菜产业发展思路、规划布局和建设措施。
目前,已建成露地冬春蔬菜基地5万亩,主要分布在安宁河谷和邛海湖盆沿线乡镇,种植品种以洋葱、甘蓝、小香葱等为主。设施蔬菜基地2.5万亩,分布在佑君镇、高草回族乡、裕隆回族乡、经久乡、黄联关镇,种植品种以辣椒、番茄为主。高二半山夏秋蔬菜基地2.7万亩,分布在安哈镇、海南街道办、川兴镇、大兴乡等乡镇(街道),种植品种以甘蓝类、葱蒜类、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为主。
眼下,位于安哈镇的高山蔬菜基地里,成片的生菜正等待采收。“我们在2022年开始种植高山蔬菜,通过这两年的发展,种植面积达到了150亩。”凉山裕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前道在现场介绍道。
据了解,该蔬菜基地海拔高度在2400米左右,曾经这样的海拔和相对偏冷的天气对于当地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劣势,但高山蔬菜基地的建设,转劣为优。该基地一年可种植3季生菜,凭借绿色有机好品质发展起订单式农业,每年生菜订单量在1000吨左右。
在西昌,像这样找到全新突破口的蔬菜种植模式比比皆是,构建起了“菜篮子”稳定的生产源头。“现在有入驻蔬菜育种企业1家,工厂化育苗主体6家,近两年获得新品种认定2个,完成160余个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年出苗2亿株。”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边成丽表示。
田间的美味、餐桌的丰盈,得益于“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扎实推进。据统计,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扶持,技术支撑,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西昌市2023年蔬菜种植面积15.2万亩,总产量63.94万吨,实现产值24.3亿元。
流通端: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更安全
有了生产端的稳定保供,下一步则是让市场流通能力持续提升。
西昌市印发《2022-2023西昌市菜篮子工程交通运输保障方案》,做好应急车辆的储备登记,严格落实物流畅通、便利货车进城、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政策要求,保障“菜篮子”产品高效运输。
编制了《西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等要素保障,科学合理布局了城区农贸市场。目前,西昌市建有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其中凉山宏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西昌市年交易量最大的“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总占地150余亩,建有40亩农林产品批发交易区,60亩果蔬自产自销区,1.5万吨的双用气调保鲜库,农林产品分类加工车间、电子信息商务管理平台等,被评为AAA级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
不仅如此,西昌还着力补齐初精加工短板,延伸蔬菜产业发展链条,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蔬菜初加工。全市已建设果蔬冷藏库、气调库等冷藏设施2455间,静态库容量达25万吨以上。其中,建设农产品产地保鲜设施,能够缓解产品季节集中上市与长期需求的矛盾,对于促进“菜篮子”产品流通至关重要。
如何让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稳、更好、更舒心?如何让“菜篮子”直通“菜盘子”?农贸市场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西昌市对全市所有农贸市场建立档案,开展“A”级食用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建设,评定南路农贸市场、滨河农贸市场、广平农贸市场、西门坡农贸市场、高枧农贸市场为“A”级农贸市场。
目前西昌市现有农产品经营主体960户,其中农贸市场39个、商超921户,平均每个行政社区有2个及以上的“菜篮子”零售网点,进一步优化市民的购物体验。
管理端:多方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走进超市果蔬区,各类菜品摆放整齐,新鲜感十足,前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店长张晓莉介绍道,“如果菜品质量不合格,我们在收货阶段就会直接拒收。”作为西昌市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达标示范单位之一,家佳超级购物中心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让市民实现放心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超市从食品安全自查、食品采购来源、食品销售过程、员工健康管理及场所环境卫生等方面下足功夫。将每天供应菜品的农残检测结果以及果蔬区员工的健康证进行张贴公示,每种蔬菜的来源、采摘日期、合格证也张贴在货架上,建立台账强化日常监管。
既要吃得新鲜,还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西昌市建立了“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市、乡、村三级监管员网格化监管体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制度,印发《关于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工作的通知》、西昌市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告知书,利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记录生产信息后智能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展“亮证行动”进超市、进校园等活动,推行食用农产品规范附证。
其中,农残检测是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舌尖”全程监管的重要一环。目前,西昌市建有市级检测站1个,23个乡镇检测站,并配备专业检测人员。“乡镇检测站主要做快速定性检测,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磷类农药的定性,市级检测站具备定量检测的能力,目前能检测出农残75项,重金属5项。”西昌市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站长江洪敏介绍到。
据了解,市级检测站进行不定期采样检测,乡镇检测站则对辖区内的种植户、相关企业栽种的农产品进行每月两次的农残检测,若检测结果不合格,工作人员立即通知户主暂缓上市,并进一步开展检查、追溯用药情况。
检测能力的提升为“菜篮子”添上“安全防护盾”,西昌市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2022-2023年完成市本级“菜篮子”产品定量抽检2442批次,市级食用农产品规定抽检1259批次。
此外,西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定期不定期的开展食品安全、计量监管等工作,12个辖区监管所根据属地监管原则,对全市39个农贸市场每天开展农残检测。
今年以来,持续开展2024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你点我检”惠民服务活动,“样品拿回去后,检验人员会在无菌试验室,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污染物、理化指标等各项安全指标检验工作,检验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保证数据客观、准确。检验完成后将及时对外公布抽样检测结果。”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股工作人员说道。据了解,为加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构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格局,市场监管局2024年食品安全监督计划共计1000批次,抽检品种覆盖食品30个食品大类,让“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居民消费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接下来,西昌市将继续利用各类涉农项目,进一步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加大生产基地环境保护,大力宣传“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面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强化产品检测及执法查处,努力提升“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守护好百姓的“菜篮子”,全力保供应、保安全、保质量、保服务,实实在在办实事办好事,才能让群众更安心更舒心。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真正落实落细,千方百计惠民生、聚民心,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