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会理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会理会议的历史背景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蒋介石调集重兵围追堵截,红军在多次战斗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摆脱困境,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最终成功进入四川凉山地区。在这一背景下,会理会议应运而生。
会理会议的召开
1935年5月12日,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县城郊的铁厂村召开了扩大会议,即著名的会理会议。这次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均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遵义会议以来的战略方针,统一领导层的思想认识,并研究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会理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
战略总结与肯定:会议首先肯定了遵义会议后实行的新的战略方针,即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这一方针在红军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红军得以保存实力并摆脱困境。
-
批评与团结:会议批评了从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期间,中央和红军领导层中出现的离心倾向,特别是林彪等人提出的“走了弓背”和要求撤换军事指挥的错误意见。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维护了中央和红军领导层的团结。
-
北上决策: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川陕甘根据地。这一决策为红军的后续行动指明了方向,也为最终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人事任命:会议还任命刘伯承同志为先遣司令,利用他在川军中的声望和熟悉地理民情等有利条件,为全军开路。这一任命体现了党中央对刘伯承同志的高度信任和重视。
会理会议的历史意义
会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它不仅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还维护了中央和红军领导层的团结。此外,会议作出的北上决策也为红军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会理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会理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铭记先辈们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