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风味:时光中的美食传奇

那些被时光记录又在时光里重新鲜活的美食

会理风味:时光中的美食传奇插图

会理风味:时光中的美食传奇插图1
薄片儿,与春饼、春卷相似,但有其独特的做法和口感

会理,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南丝绸古道纵贯全境,地扼川滇交界,“川滇锁钥”的特殊地理位置,会理成为川西南门户。元、明、清以来大量移民涌入,生产得到发展,会理古城内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会馆林立。悠久厚重的历史,川滇文化、中原文化交融,造就了饮食文化异彩纷呈。千百年来,一道道传统美食,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带着温度的记忆。勤劳智慧的会理人,并不是机械地复制美食,而是加以演进、吸纳、变化,从而在舌尖永久绽放。追寻美食,也是在追溯文化,那些被时光记录、又在时光里重新鲜活的美食,正是构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薄片儿

握在手里的美味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郁郁葱葱的春天,让人期待、喜悦。“桃李春风一杯酒”,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准备好了,这一季轮回的开始。人们也准备好了,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迎接春天。

吃春饼、春卷是中国古老的立春饮食风俗,尤以北方盛行,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相传,东晋时就有春饼了。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称为“春盘”,圆满如意。大诗人杜甫以“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咏之。从宋朝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并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到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清《调鼎集》一书中曾记载了春饼的制法:“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应时菜心,油炸供客”。时光是看不见的手,被它拂过的事物在变化着,春饼的皮更薄、馅更丰富,小巧玲珑的春卷出现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

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共有128种菜点,春卷是主要点心之一。今天,人们将面皮或烙或蒸,卷入各种酱制、卤、烤的肉食,或者是应季时令蔬菜,还可以是烩、炒好的菜品,烹制的虾蟹等海鲜。四季流转,风味常新,就这小小的春卷,简直可以包容大半个江山,颇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会理人,也有自己的方式迎接春回大地。春节过后,会理人爱吃薄片儿,手里握住的春天,卷成了美味,在酸、辣、麻味的撞击中感受春天的到来。薄片儿,与春饼、春卷相似,但又以独特的做法、口感,让会理人与外地朋友都爱它。

薄片儿发展至今,一年四季街上都有卖,在春节期间,更是一道景观。一些心灵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沿街市摆开薄片儿小摊。一个不大的蜂窝煤炉温温的火,一个平底锅,一盆和好的面糊,做薄片儿皮的东西齐了。面糊是把面粉加清水,调得稍微稀一些,加少许盐,用手抓出面粉的劲儿来,面糊仿佛有了生命,从稀滑到黏稠成团,这是一个圆润的精进。最有工艺的制作,就在眼前,看那白白的、裹着面糊团的手,在锅里飞快地涂一个圆,一两分钟的时间,这个圆已经变成了薄得透光的面皮。锅里不放油,面皮受热,边缘就翘了起来,揭起来翻面再烘烘,出锅。不一会儿,薄片儿皮有一小堆了,盖上湿润的纱布,保持薄片儿皮的潮湿、柔软。那双白白的手又麻利地把嫩汪汪的时令蔬菜,翠绿的莴笋、红萝卜、白萝卜丝儿,搭配海带丝、粉丝,加上酱油、醋、辣椒油、花椒油、花生油、盐,少许味精、糖,撒些芫荽,细细拌匀。取一个薄片儿皮,包上这些麻辣嫩脆的丝儿,会理传统小吃——薄片儿,得嘞!会理人的薄片儿是素食,不用油炸,就喜欢这口外软里脆的劲儿。

会理风味:时光中的美食传奇插图2
豆米儿粑

会理风味:时光中的美食传奇插图3
香椿烘蛋

会理风味:时光中的美食传奇插图4
凉拌香椿

会理风味:时光中的美食传奇插图5
香椿鱼儿

特别有心的人儿还会自己做,乐陶陶地邀请朋友们分享,一壶茶、一碟薄片儿,一屋子的欢乐。或是带着薄片儿去春游,乡野间、树林里,吃着薄片儿,笑看春风,乐听鸟鸣,更有一番情趣。生活,让有心的人儿弄得热腾腾、软乎乎的,你爱着它,它也爱着你。

薄片儿除了传统做法,还可以精致地华丽现身,热爱生活的朋友,把传统做法改进了,让人佩服,也能让人得到启发,传承与发扬并举,才是饮食文化的精髓。先进的烹饪工具提高了速度,把薄饼机预热,反扣轻轻浸入面糊,球盘上面糊成型,面糊迅速凝固成一张薄薄的皮,几秒钟,薄片儿皮做好了。

调料很重要,物质的充盈让调料也提升了档次。炒香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研碎。葱白、蒜、姜熬成汁,让它们的香味最大化地释放,切开柠檬取汁备用,小米辣、青辣椒、葱、芫荽、切得细细碎碎,蒜剁茸,把准备好的各种碎香仁、汁、香料调匀,这碗灵魂酱料一定要加入切碎的韭菜,这是春天的独特香味,表示生生不息。选择鲜嫩的香椿、豆芽、韭菜、红萝卜、白萝卜、莴笋,这些素菜丝儿还可以自由组合,任君发挥。准备工作完毕,把薄片儿皮上涂一层酱料,再挟些素菜丝儿放上面轻轻卷起,菜丝儿与酱料终于在皮儿里邂逅。

豆米儿粑

满口的暖、甜、香

蚕豆,相传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中原。蚕豆营养价值丰富,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春天,正是会理人食蚕豆的季节,煮、烩、焖、煎、炸,做法五花八门。这一季,蚕豆风头十足,豆米儿粑尤其被人们喜爱,谁家若是没有做几次、吃几回,那肯定会觉得这个春天是浪费了。

豆米儿粑,是会理人餐桌上少不了的美食,也许是因为家家户户都会做,所以街上买不到。想要吃,只有自己做。“米”与“儿”一定要连着发音,一个音是两个字,软软地从口中轻呼出来,心也随之颤动,仿佛春天的花朵,被蝴蝶亲吻了一下。听到这一地道的发音,就知道你准是会理人。

豆米儿粑的主要食材是蚕豆,选择新鲜、嫩绿,饱满的豆子,带着天然的甜味。第一道工序,挤豆米。剥去蚕豆的两层豆壳,娇嫩的豆米散发着

细瓷般的微光,让人想到晨光下林间的一抹新绿。淘洗后,将豆米加清水放入锅里煮几分钟,豆米的绿更深了,变得透明而柔软,锅里像春池荡漾。再加入切碎的红糖,煮一、两分钟,等红糖充分溶化即可,豆米不能煮时间过长,若是煮开花,那豆米形状就被破坏了。妈妈的经验,豆米煮软后才放红糖进去,不然豆米一直煮都发硬。

第二道工序,和面。豆米红糖水稍微凉一凉,过烫的水会烫熟糯米粉。大约70多度的红糖水、蚕豆米中,续续加入糯米粉,用筷子搅成絮状,调匀后揉成面团。红糖水与糯米粉的比例很关键,过稀过稠都影响豆米儿粑的品质和口感。最成功的面团不会沾手,光滑、柔中有劲,豆米与糯米粉友好地相互释放、包容、糅合,它们的相逢,带来了春天的问候,有林间的鸟啼,也有山坡上的花香。

第三道工序,把面团切成椭圆形的小块,放进油锅里炸至香酥。油温不能过热,豆米儿粑冒着小泡,在热油里翻滚、扑腾,两面都呈金黄色时可以起锅。炸好的豆米儿粑酥香、软糯,盛放在盘里,金灿灿又香气扑鼻,小孩子的口水早就流了一地。趁热吃,才是对豆米儿粑的尊重,冷了的豆米儿粑纯粹是另外一种食物,硬、韧、粘,一热一冷的同一种食物,却差之千里。轻轻咬下去,脆酥的皮碎开,豆米儿粑里面绵软的豆米、细腻绵软的糯米瞬间充盈于口,此时,口里满是暖、甜、香。再就一碗白粥、一碟小菜,一口浓香、一口清淡、一口爽脆,吃带来的愉悦在唇齿之间漫延开来,“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不能辜负”,乐滋滋的心里肯定会有一首关于春天的歌儿溜出来。

每一道传统美食不会孤立存在,正如每一个人总会有属于他的群体,每一段时光总会归属于岁月。会理与云南仅一江之隔,仿佛是好邻居,你家的拿手菜我家学会了,我家的拿手菜你家也会做。豆米儿粑,在云南也有,不过做法有些不同。云南白族也爱吃豆米儿粑,美丽能干的“金花”把豆米煮熟,捣碎,加少许食盐,再和面团。豆泥与糯米粉充分混合,难分彼此,这是另一种效果。面团和好后,锅里放少许油,用手把面团捏成粑粑,尽量捏薄一些,放进锅里,两面煎成香脆,再把红糖切碎放在粑粑上,吃的时候卷起来,这样红糖就不会往下掉了。当然,也可以放蜂蜜、果酱,由自己喜欢和发挥了。

每一个人选择食物的时候,分明是在选择生活方式,用什么样的食物开启一天,又用什么样的食物完结一天。每一道美食,都是人与生活的故事,只是不知道时间的长河里,是谁发明了这道吃食,又是谁改进了它,唯有感谢生活,感谢馈赠。

香椿

相逢在谷雨时

早春,山坡上野花才零星地打着朵儿,香椿已经开始从光秃秃的树干上冒出红色的嫩尖,借一束春风,在山谷里,与桃花、梨花酝酿着拉开一场春天的大戏。有经验的村民知道,还不是采摘香椿的时节,淡定地等着它生长。阳光下,生命的觉醒仿佛是一次隆重的花开,值得等待。那小小的春芽,次第伸展,红得透亮,不染丝毫尘埃,清新如叶间滚动的露珠,又仿佛是由远及近的笛声,来不及分辨,已在耳边响起。偶然走到山谷里来的城里人,“惊喳喳”地欢叫着,两眼发光地看着这些香椿芽,在高大的香椿树下舍不得离去。

“谷雨春光晓”,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悄然而至。春的即将离去,有些让人留恋,这日历被时间翻得太快,不经意间,又是暮春飞花落入泥,香消玉殒无踪迹。“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对于西南边陲的会理,飞雪寒霜早已挥别。一场春雨后,早开的花儿让位给了绿叶和隐隐初现的果实。“雨前香椿嫩如丝”,谷雨时节,北方的香椿,才开始发芽,会理的香椿已经叶肥醇厚,到了它的主场。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食用香椿的国家,香椿遍布大江南北,相传汉代就开始食用。香椿以特殊的香味成为贡品,深受宫里权贵和嫔妃喜欢。会理人历来都有好食香椿的习俗。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是香椿树的嫩芽,香味浓郁,营养丰富,远高于其他蔬菜,但香椿是发物,过量食用容易诱发痼疾。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事物,只有度的把握,让好食之人,尽量保持冷静。不过,生活的智慧不会退缩,人们在食用的路上不停探索。香椿做菜肴前,在开水里烫或焯,香椿里含有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以快速去除,食用安全,而且能更好地释放香椿特殊的香味。

香椿烘蛋是传统做法,将焯过的香椿切碎,与蛋液调和,锅里放油,小火煎香,蛋液与香椿各自以浓香相对,两面金黄时,透出层层翠绿,圆满出锅。据说香椿烘鹅蛋,还可以预防中风、头晕。朴素的做法,不用特别的调料,本味已经香满厨房,开胃菜,色与香先声夺人,味后至更撩人。会理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香椿的营养,喜欢凉拌着食用。可以直接凉拌香椿,焯过的香椿翠绿嫩软,加上调料,就是一碗的清欢,素淡可口,健脾开胃。

有人说,既要吃得舒服,还要肠胃舒服,才是真正的美食。香椿拌白肉、香椿拌鸡是会理人喜欢的传统凉菜。荤素搭配,能满足众食友的喜好。香椿拌白肉,选择肥瘦相间的带皮猪腿肉,煮熟,切成薄片,与蒜泥白肉是相同的做法,加调料,加香椿,拌匀,爽滑的肉汁、细嫩的猪腿肉片片晶莹透亮,包容着细碎的香椿,一口一片,好不快哉,这是吃的豪情,也是英雄惜英雄的情怀。若座中对面是好友,那浮一大白,可好。

香椿拌鸡,这是对香椿最认真的一种态度。选择一只跑山公鸡,鸡肉很紧致,这道菜要吃出对抗的感觉,饱尝咀嚼的快乐,顺便还可以尽情地咂咂手指。先把鸡煮熟,煮十七八分钟后焖一会儿,捞出放入凉水,用冰水效果更好,这样处理鸡皮脆弹,肉质柔韧,特别好吃。沥干水,砍成块,这道工序就交给男人们吧,稳、准、狠,这样的刀法,女人很难胜任。当然,做法并不是唯一的,美食的内涵与外延都很宏大,包容了天、地、人。

做凉拌菜,调料很关键,而调料的精髓就在红油,一大勺香辣红亮的热油浇在食材上,各种调料相互应合、激发,鸡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再撒上香椿,山野菜肴的拙朴与沉稳呼之欲出,不用工艺与精致,它来自大自然,素心以对就好。饮食达人说,好的食材,就用最简单的方法烹饪,才是最佳,这就是道法自然吧。

香椿鱼儿,不是本地的做法,是一道传统的京菜,透着浓浓的北方味儿。做法简单,把香椿挂一层鸡蛋、面粉糊,和家常的面鱼做法一样。把挂糊的香椿放油锅里炸香即可。而云南鸡足山的白族同胞做法更简单,把香椿晒干,下油锅小火炸,看着干香椿在温油里一点一点膨胀,还原成本来的样子,油分和水分在某些时候,都有重新还原的作用。

香椿的季节太短了,聪明的人们会用各种方法来保存,可以吃上一年。很多地方腌制香椿,将焯过的香椿自然晾去水份后用盐腌制装坛。会理人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将焯过的香椿沥去水分,凉一凉,装入食品袋,放进冰箱速冻,也可以保存半年。

香椿的做法很多,从北到南各地都有不同。不论是用什么方法,都是开启了通往春天的大门。聪明能干的你,一定还有更多妙招,让这“当春乃发生”的芬芳持久绽放。(戴耕泓)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7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