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宁南县安日聪: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大凉山腹地的宁南县,基层干部安日聪的名字与脱贫攻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精准扶贫进程中的典型经验,也引发了关于乡村振兴可持续性的深层思考。

大山深处的坚守与突破
安日聪扎根宁南十余年,面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他带领团队创新推行产业到户模式。通过反复调研,发现当地虽耕地匮乏,但光照充足,于是引入光伏农业项目。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模式,让荒坡地产生双重收益。然而,项目初期遭遇村民质疑:这些铁架子能当饭吃吗?安日聪用三个月时间挨家挨户算经济账,最终建成全州首个农光互补示范点。

扶贫工作中的现实挑战
在实施教育扶贫时,安日聪发现劝返易、巩固难的普遍问题。有些家庭让孩子返校后,因缺乏后续帮扶又再度辍学。他推动建立1+N助学机制,每个辍学风险学生配备教师、村干部、志愿者组成的帮扶小组。但基层人力有限,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仍是待解课题。产业扶贫中也存在类似矛盾,部分农户拿到鸡苗猪崽后因技术不足导致成活率低,暴露出重物资发放、轻技能培训的共性问题。

乡村振兴的新探索
随着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安日聪将工作重心转向特色产业培育。宁南县的蚕桑产业在他的推动下实现转型升级,从单纯卖原料到发展丝绸深加工。但产业链延伸面临人才短板,本地青年更倾向外出务工。对此,他主导建立乡土人才库,通过技术培训和政策倾斜,吸引12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这种产业聚才、人才兴产的良性循环,为偏远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安日聪的故事启示我们,乡村振兴既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建立长效机制。从光伏板下的庄稼到丝绸厂里的织机,宁南县的变迁记录着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智慧,也标注着中国乡村发展的时代刻度。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