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宁南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陶礼波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故事正在书写。这位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老陶的扶贫干部,用八年时光诠释了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也让我们看到脱贫攻坚战中最动人的基层实践样本。
产业扶贫的破局之道
面对宁南县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困境,陶礼波带领团队开创性推行核桃+花椒立体种植模式。在海拔2000多米的跑马镇,他挨家挨户劝说村民改种经济作物,亲自联系农技专家开展培训。如今该模式已覆盖17个行政村,亩均收益提升近3倍。但产业升级过程中暴露的技术短板、市场对接等问题,仍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
教育扶贫的长远布局
在走访中发现,当地适龄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脱贫的最大隐忧。陶礼波推动建立1+1助学机制,协调县城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同时说服企业设立专项助学金。三年来,宁南县初中升学率提升42%,但师资力量不足、家庭教育意识薄弱等深层次矛盾仍需持续破解。
住房安全的攻坚之战
针对部分村寨存在的危房问题,陶礼波创新提出统规自建+以工代赈方案。他白天在工地协调建材运输,晚上入户讲解政策,最终完成147户危房改造。然而如何平衡传统民居保护与现代居住需求,成为乡村振兴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从产业造血到教育筑基,从住房保障到精神脱贫,陶礼波的工作轨迹折射出中国扶贫事业的立体图景。在宁南县脱贫摘帽的背后,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基层干部用真情换来的民心答卷。当前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仍需更多陶礼波式干部保持战略定力,在田野间续写新时代的扶贫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