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资金使用、项目落地和干部作风是影响成效的关键环节。凉山州宁南县纪委立足监督职责,通过精准施策为乡村振兴提供纪律保障,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层微腐败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惠农资金、产业项目向乡村倾斜,蝇贪蚁腐问题可能以新形式出现。宁南县纪委发现个别村存在扶贫资金发放不透明、集体资产处置不规范等现象,通过建立阳光监督平台,将涉农补贴、项目招标等关键信息向群众公开,有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但部分偏远村组信息化程度低,群众监督参与度仍需提升。
形式主义可能扭曲政策初衷
在乡村振兴项目推进中,重面子工程轻实际效益的倾向值得警惕。宁南县纪委查处过某乡为应付检查突击修建文化墙却忽视排污设施建设的案例,由此推动建立项目效益评估机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如何平衡短期政绩与长效发展,仍是需要持续破解的命题。
产业振兴中的纪律防线构建
特色产业发展涉及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等复杂环节,宁南县纪委曾发现某村茶叶合作社存在虚报种植面积套取补贴问题。通过开展嵌入式监督,联合农业部门对37个产业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建立产业资金负面清单。但新型经营主体监管规则尚不完善,需要动态更新监督手段。
宁南县纪委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监督既要紧盯微权力运行,也要防范政策执行中的变形走样。下一步需重点完善智慧监督体系,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惠民资金监管;同时加强田间地头走访,通过院坝会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让执纪监督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护航者。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