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宁南县杨富斌: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凉山州宁南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杨富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这位土生土长的彝族干部,十年来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

产业扶贫的困境与突破
面对宁南县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的自然条件,杨富斌意识到传统农业难以带动群众脱贫。他带领团队走访调研后发现,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适合发展特色种植。通过引进优质核桃品种,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成功打造出万亩核桃产业带。但技术短板成为新难题,他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驻点指导,组织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最终使核桃亩产提高40%。

教育扶贫的深层挑战
在走访中,杨富斌发现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其根源在于教育缺失。他推动建立夜校扫盲班,并创新采用彝汉双语教学。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他协调建立全县首个村级托管中心,配套建设图书室、活动室,让200余名儿童获得课后辅导。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就学条件,更重塑了村民的发展观念。

基础设施的民生痛点
“要致富先修路是杨富斌常挂嘴边的话。面对村民反映强烈的饮水难问题,他争取到水利专项资金,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建成50公里输水管道。在电网改造工程中,他创新采用群众监督员制度,既保障了工程质量,又提升了村民参与感。如今,通组公路硬化率达100%,安全饮水覆盖所有农户。

文旅融合的新机遇
随着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杨富斌将目光投向宁南独特的彝族文化资源。他主导开发民俗体验项目,培训村民担任导游,打造核桃节“火把节等特色IP。为避免同质化竞争,他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策略,使每个村寨都能展现独特魅力。

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杨富斌用钉钉子精神破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在他看来,扶贫不仅是改善物质条件,更要激发内生动力。如今走在宁南的村寨里,核桃林郁郁葱葱,新居错落有致,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正是对基层扶贫工作者最好的回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