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无数基层干部扎根一线,用汗水浇灌希望。凉山州宁南县的邹坤俊就是其中一位默默奉献的代表。他的扶贫故事折射出基层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也引发我们对扶贫工作的深入思考。
邹坤俊在宁南县工作期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改变当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贫困地区群众长期依赖政府救济,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他带领团队走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用最朴实的方式宣讲政策,用最真诚的态度倾听诉求。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逐渐转变了村民的观念,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主动性。
产业扶贫是邹坤俊工作的重点方向。他因地制宜,在宁南县推广特色种养殖业,帮助村民发展花椒种植和黑山羊养殖。然而,产业扶贫并非一帆风顺,市场波动、技术瓶颈、资金短缺等问题时常困扰着项目实施。邹坤俊带领团队建立产业合作社,引入专业技术指导,打通销售渠道,为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教育扶贫是邹坤俊特别关注的工作领域。他发现,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经济原因辍学,形成了贫困代际传递。为此,他多方筹措资金,设立教育帮扶基金,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完成学业。同时,他还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邹坤俊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农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和电网改造。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却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资金不足、施工难度大等问题时常成为项目推进的障碍。
邹坤俊的扶贫故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需要基层干部用心用情,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他的工作方法体现了精准扶贫的精髓——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凉山州宁南县这片土地上,邹坤俊用行动诠释了基层干部的担当与奉献,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