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凉山腹地的宁南县,有一位名叫王燕的扶贫干部,她用十年青春丈量着这片土地,用脚步践行着脱贫攻坚的誓言。然而,在这条扶贫路上,她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和困境。
自然环境与交通闭塞的双重考验
宁南县地处四川西南边陲,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着当地发展。王燕初到任时,许多村寨还不通公路,她常常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贫困户家中。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更让产业扶贫项目难以落地。如何突破地理限制,成为王燕扶贫工作的首要难题。
文化观念与脱贫动力的深层矛盾
在走访过程中,王燕发现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扶贫政策存在依赖心理。传统的农耕文化让一些群众对新兴产业持观望态度。王燕意识到,扶贫必须先扶志,她组织村民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用成功案例激发内生动力,逐步转变了输血式扶贫的被动局面。
产业选择与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
针对宁南县特点,王燕带领团队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发展高山蔬菜和中药材种植。但在项目实施初期,遭遇技术短缺、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她邀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建立电商服务站,打通产销链条。如今,宁南的高原紫土豆已成为知名农产品品牌。
教育扶贫与代际贫困的破解之道
王燕深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在教育。她推动建立一对一助学机制,争取社会资源改善村小办学条件。最让她欣慰的是,曾经辍学的彝族女孩阿依如今已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王燕用真心换来了群众的信任,用实干书写了扶贫干部的担当。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扶贫不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更是心灵上的共鸣和发展能力的培育。如今,走在宁南县乡村振兴的新路上,王燕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继续在大山深处播撒希望的种子。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