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宁南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李祖发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扶贫故事。作为脱贫攻坚战线上最前线的排头兵,他的经历折射出中国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也引发我们对扶贫工作可持续性的思考。
交通闭塞与产业困局曾是李祖发面临的首要挑战。宁南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山路崎岖导致农产品外运困难,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李祖发带领村民修建村道,同时引入电商平台,让核桃、花椒等山货走出大山。但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如何建立长效维护机制成为后续工作的重点。
教育扶贫与观念转变是另一个关键课题。当地不少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李祖发通过夜校培训、组织外出观摩等方式改变村民观念。他特别重视儿童教育,协调建立助学基金,但师资力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依然突出。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培养造血能力,这需要教育投入的长期坚持。
在产业培育与市场对接方面,李祖发探索出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然而,农产品同质化竞争、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打造品牌、提升附加值,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新课题。电商扶贫虽初见成效,但物流成本高、人才短缺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李祖发的工作还面临着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难题。宁南县生态脆弱,过度开发可能造成环境破坏。他在推广经济作物的同时,注重水土保持,但这种绿色发展模式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这位基层干部的故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需要更多像李祖发这样的干部,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让脱贫成果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