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宁南县卢仕文: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凉山州宁南县涌现出许多像卢仕文这样的基层扶贫干部。他们扎根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卢仕文的扶贫故事既展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也折射出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深层问题。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考验

卢仕文在宁南县推广的特色种养殖业,短期内显著提高了贫困户收入。但市场波动风险始终存在,部分农户因缺乏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面临丰产不增收困境。如何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销对接机制,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凉山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优质农产品,但品牌建设和冷链物流等配套短板制约着产业升级。

志智双扶的长期性挑战

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卢仕文通过夜校培训、典型示范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但改变观念非一日之功。凉山地区教育基础薄弱,职业培训资源不足,导致部分群众就业竞争力较弱。扶贫干部需要创新教育扶助方式,将技能培训与当地产业发展精准对接。

政策衔接的精准度难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扶贫政策面临转型。卢仕文在落实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等政策时,常遇到标准动态调整带来的衔接问题。宁南县部分脱贫边缘户因大病、灾祸等突发情况存在返贫风险,需要建立更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扶贫干部既要吃透政策精神,又要灵活应对基层复杂情况。

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

凉山州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需统筹推进。卢仕文在引导群众发展产业时,特别注意避开生态红线区。但环保要求与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探索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创新机制,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卢仕文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不仅是数字上的达标,更是发展能力的培育。面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阶段,需要更多基层干部保持战略定力,在破解深层次矛盾中蹚出新路。凉山州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的乡村振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