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宁南县的大山深处,一位彝族少年用十二年寒窗苦读,走出了一步跨千年的求学之路。当录取通知书翻越重重山峦送达时,这个曾经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男孩,成为了凉山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语言关是横亘在求学路上的第一道险峰。在宁南县的乡村小学,双语教学尚未普及,许多彝族孩子直到三年级才能用普通话完整表达。这位清华新生回忆道:第一次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时,同学们的笑声让我整周都不敢抬头。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促使他在初中时主动担任校园广播员,通过每天两小时的播音训练突破语言障碍。
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始终如影随形。当城市孩子在课外班学习奥数时,他只能反复研读学校仅有的三本习题集。物理老师曾带着实验器材骑行二十公里山路,就为给学生们演示一堂完整的电路实验。这种教育资源与求知渴望间的巨大落差,反而锻造出他超乎常人的自学能力。在高中阶段,他通过县图书馆的旧电脑接触慕课,首次领略到清华教授讲授的微积分课程。
文化适应的挑战在踏入清华园后愈发凸显。从火塘边背诵课文到在百年讲堂聆听讲座,从彝历新年到校园文化节,这位学子坦言:第一次看见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时,我的手都在发抖。但正是大凉山赋予的坚韧品格,让他在专业课程中很快崭露头角,大二时就加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
如今,他发起凉山学子助学计划,用勤工俭学的收入为家乡孩子购置图书。这个故事印证着:教育改变命运从来不是童话,当大山的厚重遇见知识的锋芒,就能劈开命运的枷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追光者,正用知识的力量改写凉山的教育图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