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宁南县何正友: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奋斗故事

在凉山州宁南县的广袤土地上,基层工作者何正友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这位扎根乡村的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赢得民心,他的故事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现实挑战与破局之道。

交通闭塞与民生改善的突围之路
宁南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山高路险的地理环境长期制约着当地发展。何正友带领村民开凿山路的故事,成为突破交通瓶颈的生动案例。面对资金短缺和技术难题,他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用三年时间打通了连接外界的生命线。这条蜿蜒的山路不仅改变了物资运输的困境,更打开了村民的思想视野,为特色农产品出山创造了可能。

产业扶贫与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
在脱贫攻坚战中,何正友敏锐意识到输血式帮扶的局限性。他推动建立的核桃种植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但新品种推广初期遭遇的抵触情绪,暴露出传统观念与现代农技的碰撞。何正友用示范田的实绩说话,最终让亩产收益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动员令。

文化传承与教育振兴的双向奔赴
面对彝族青少年辍学问题,何正友创新推出双语夜校,既保护民族文化根脉,又提升现代知识素养。他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通过设立教育奖励基金,何正友让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该村大学生数量实现零的突破。

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调解邻里纠纷时,何正友善用彝族德古调解传统;推动移风易俗时,他尊重民俗循序渐进。这种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工作方法,展现出基层治理需要兼顾政策刚性与执行弹性。疫情防控期间,他用彝汉双语广播的宣传方式,既落实了防控要求,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何正友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工作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情上达的最初一公里。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这样懂乡情、有情怀、敢担当的基层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