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凉山州宁南县杨成刚的故事,折射出无数扶贫工作者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展现了基层治理的复杂图景。
资源匮乏与创新突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扶贫工作。宁南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杨成刚带领团队发展特色种植业时,遭遇了技术短缺、市场对接不畅等难题。通过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他成功将当地核桃产业规模化,但如何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仍是待解课题。
思想观念转变的滞后性是另一重挑战。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杨成刚创新采用积分制激励措施,通过劳动换积分、积分换物资的方式,逐步激发内生动力。这种柔性引导比简单发放补贴更具长效性,但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仍需时日。
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考验干部智慧。在危房改造项目中,杨成刚发现标准化的补助方案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他通过入户调研建立一户一策档案,既守住政策底线,又解决了个性化问题。这种精细化工作方法启示我们,政策执行需要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
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构建是当前的核心命题。随着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杨成刚团队正探索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警潜在风险。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脱贫成果真正扎下根来。
这位基层干部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发展能力的再造。在凉山州这片热土上,无数像杨成刚这样的耕耘者,正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变革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