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凉山州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通过多元举措让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借助品牌化等创新路径,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群众就业增收的“金钥匙”,推动更多文化瑰宝走出大山、走上世界舞台。

技艺传承
绣出就业增收新画卷
凉山彝族刺绣,以精美的图案、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工艺闻名遐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这一传统技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凉山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刺绣产业体系。
走进越西县普雄镇,心灵手巧的绣娘们围坐在一起,手中的针线在布料上轻盈穿梭,她们用精湛的手艺,在家门口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绣出幸福新生活。近年来,在越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普雄镇彝绣产业蓬勃发展,当地通过建立彝绣工坊、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带动了众多妇女就业增收。近期,越西彝绣亮相央视《开门大吉》栏目,极大提升了彝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除了越西县,昭觉县也是彝绣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彝绣工坊,绣娘们认真学习彝绣技艺,推动非遗项目创新转化。2023年,昭觉县成立微穆嘎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5个搬迁社区打造彝绣工坊,对绣娘进行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系统培训,并通过“订单培训+居家接单”模式,将刺绣技艺转化为优势产业。昭觉县妇联主席马秀英介绍:“目前已推出21类产品、68个品种,去年订单总额达330万元,绣娘收入172万元,实现历史性突破,人均增收3500元。”
除了彝族刺绣,凉山还积极扶持银饰制作、漆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发展。目前,全州已认定数百家非遗工坊,带动数千名群众居家就业,非遗相关产业产值稳步增长。

创意驱动
非遗绽放新光彩
近年来,凉山州实施了一系列推动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工程,包括非遗保护传承、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推广等。
彝族漆器制作技艺是凉山非遗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曲木史伍是凉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家族世代传承彝族漆器制作技艺。2018年,她创立品牌“彝三彩”,将彝族三色美学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餐具、茶具等实用产品,同时借助短视频让彝族漆器被更多人知晓。

今年5月,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凉山传统手工艺品牌西昌“彝人造物”与新兴非遗时尚品牌越西“衣迪阿诺”,携融合民族美学与现代设计的作品惊艳亮相,原创设计的服饰、银饰、刺绣、羊毛擀毡等精美作品在展会中大放异彩,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能完美适应现代都市生活场景。
2025年,彝族服饰品牌“阿牛阿呷&布拖蓝”登上中国西部高级定制周舞台,让世界看到了彝族美学与低碳理念的完美融合。
通过品牌化建设,凉山非遗产品从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逐渐转变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商品,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凉山州还加强了对非遗品牌的保护和管理,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非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
素材来源 |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
综合整理 | 凉山文旅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