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会东县,连绵起伏的梯田上,烟叶随风摇曳,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是中国烟叶生产规模第一大县,烟叶产业不仅是县域经济的支柱,更是万千农民的致富“金钥匙”。十年来,会东烟草人用脚踏实地的耕耘、润物无声的担当,让这片土地上的“黄金叶”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叶”。

会东县嘎吉镇响水错落有致的烟田
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会东县地处川滇结合部,过去,烟农们守着优质烟地却苦于技术落后,收入难以保障。2016年起,四川中烟联合当地政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烟叶种植从传统粗放转向标准化、科技化。
会东县乌东德镇青龙山村7组烟农高庆华是这一转变的见证者。他家每年种植烟叶40余亩,年收入20多万元,不仅盖起了两层小别墅,还买了小汽车。“以前种植传统作物一年一亩地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种烟叶每亩产值6000余元,生活彻底变了样!”截至2024年,会东县烟农总收入达12.82亿元,烟叶产量连续十年稳居全国县级烟区第一。

会东县乌东德镇青龙山村7组烟农高庆华与儿子高加云正在用烟夹编烟
科技赋能:山地里的“小火车”与绿色革命
在会东县嘎吉镇,烟农杨安才正操作着山地单轨运输机——“小火车”运送烟叶。这台能爬45度坡、载重300公斤的机器,解决了山地运输难题。“往年一家人要背一天的烟叶,现在半天就能运完,还能省下3000元人工费。”2024年,全县投入120万元推广单轨运输机,总长10公里,覆盖千亩烟田,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

会东县嘎吉镇嘎吉村6组杨安才正从小火车上卸烟
技术革新不止于此。会东烟草从2019年开始就致力于膜下小苗的推广,可缩短育苗时间30余天,移栽成活率达98%,病虫害发生率降低20%左右。同时,由于地膜的覆盖作用,烟田的水分蒸发减少,灌溉次数减少,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初步估算,每年可节约苗床用地、育苗用工、物资投入等费用约1400万元,降本增效明显。2025年,会东县推广膜下小苗移栽24万亩,占总面积的81.4%。同时,按照“行业补贴+政府补贴+烟农自筹”的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10万亩,与膜下小苗移栽形成“最佳组合”,烟叶品质显著提,助力烟农增产增收升。

会东县松坪片区膜下小苗+滴灌的组合
粮烟融合:一田多收的“致富密码”
“烟田田埂套种南瓜,一年能多挣1万元!”烟农张文银的“烟粮轮作”模式,正是凉山州“粮烟协同发展”的缩影。通过“烟叶+玉米”“烟叶+大豆”等套种、复种模式,烟农既保障了烟叶质量,又增加了粮食收入。2024年,全县粮烟融合面积16.9万亩,带动烟农增收2.2亿元。
会东县鲹鱼河镇笔落村烟农张文银在烟地梗上采摘南瓜
长效机制:走向致富路的坚实保障
会东烟草的担当,体现在产业扶持和长效机制构建的“双手”助推上。四川省烟草公司凉山州公司会东分公司秉持为民服务初心,十年来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水窖4445口,确保灌溉用水常伴田间;累计投入1700余万元建设烟水烟路79条,确保烟田阡陌相连,生产劳作方便快捷;累计投入8800余万元购置梳式烟夹和弹压式烟夹35157套,提高编烟速度、减轻烟农编烟强度;累计投入1.16亿元用于高标准烟田、密集式烤房、管网等项目建设,全方位助力烟农轻简生产。建立诚信烟农评价体系,形成良好循环发展生态;全面升级“精准收购”,保障收购公平透明。经过多年长足的发展,烟草产业成为“百姓增收离不得、乡村振兴少不得”的支柱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会东烟草人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一片烟叶做成了惠及20万人的富民产业。从人背马驮到“小火车”穿梭,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种植到粮烟双赢……这里的每一株烟苗、每一份收入,都写满了实干与担当。正如烟农们所说:“感恩这片叶子,让我们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记者 余云换
四川省烟草公司凉山州公司会东分公司 何光祥 汪敏
编辑 孔维琴 审核 赵海华 胡方晓 杨海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