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新街镇中心校、马龙小学教职工岗位竞聘工作圆满落幕,按照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注重实绩、平等自愿的原则,51名教职工通过规范透明、公平公正的民主测评、工作实绩、考试测试三个环节综合评定,最终41人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与岗位适配度成功竞聘上岗。进一步优化了新街镇师资结构,更通过“双向选择”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到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从学生家长到学校管理者,不同群体对改革的感受虽不尽相同,但都充满期待。这场改革不仅打破了教师编制的传统壁垒,更通过科学流动、优化考评、激发活力,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动能。
人性化改革显关怀 站好教书育人最后一班岗
在新街镇中心校的教师办公室里,胡桂春老师正在整理教案。1991年参加工作的她,已经在会东教育战线奋斗了34年,即将迎来退休。谈及“县管校聘”改革,她感触颇深:“这项改革的人性化设计,让我们这些老教师倍感温暖。”
胡桂春所说的“人性化设计”,指的是改革中对临近退休教师的柔性政策。“过去,教师编制固定,流动性差,一些老教师可能会因为年龄或精力问题被边缘化。但现在,县里设置了弹性岗位,让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节奏,既保障了权益,也让我们能继续发挥余热。”
尽管即将退休,胡桂春仍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教育在进步,教学方法也在更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她说:“我会把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分享给年轻教师,同时继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为会东教育高质量发展尽一份力。”
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 以能力赢得未来
与胡桂春这样的资深教师不同,2021年参加工作、2024年刚进入会东教育系统的熊国琼,面对”县管校聘”改革,感受到的更多是压力和动力。
“竞聘过程确实有挑战,但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熊国琼坦言,“改革让我们年轻教师不能再依赖‘铁饭碗’,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熊国琼看来,改革的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过去,教师岗位相对固定,容易让人产生惰性。而现在,动态竞争机制倒逼我们主动学习、创新教学。”她表示,自己正在探索个性化教学方法,希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会东教育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我们青年教师必须跟上步伐,甚至要跑在前面。”熊国琼说,“我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以‘不进则退’的紧迫感推动自我提升,为培养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盼改革带来好老师 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对于新街镇新街村村民刘香来说,“县管校聘”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可能改变自己孩子的教育环境。
刘香和丈夫育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会东县城读高中,小儿子在新街镇中心校读五年级。如果腾出一个人带女儿到县城读书,家里的农田又将撂荒不少,经济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可想而知。“以前总担心乡村学校资源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导致孩子见识少,学习动力不足。”
在听说会东要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后,作为家长的她打心底里高兴。“希望改革能让更多优秀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带来更好的教学方法。”
我想像刘香一样的家长会东还有成千上万。刘香的期待很具体:“我希望孩子能遇到更多好老师,不仅教好书,还能带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的性格更开朗、更自信。”她笑着说,“如果乡村学校越办越好,谁还愿意把小小年纪的孩子送到外面去呢?”
改革破解乡村教育困境 三举措助力教师成长
作为新街镇中心校的掌舵人,校长蔡官平对“县管校聘”改革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结构固化、教学模式单一。”蔡官平说,“‘县管校聘’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激活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为此,学校将通过搭建‘师徒结对’平台,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动年轻教师成长;定期组织城乡校际交流,引入先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师视野;同时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结合乡村实际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乡村教育的明天,蔡官平充满期待:“希望更多优秀教师能扎根乡村,把本土资源融入课堂,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引入优质课程,让学生既能学好课本知识,又能拓宽视野,真正实现家门口的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