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中学义务教育阶段 “县管校聘” 圆满收官:多维改革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8月4日,会东县中学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岗位竞聘工作圆满收官。全校208名教职工积极参与,通过教学成绩、师德师风、考核评分等多维度综合考评,最终206人成功竞聘上岗。这场历时数月的“岗位大考”,不仅为会东县“县管校聘”改革写下扎实注脚,更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姿态,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会东县中学义务教育阶段 “县管校聘” 圆满收官:多维改革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插图

改革不是“破局”,而是“重构”:以系统思维筑牢改革根基

此次竞聘并非简单的“岗位调整”,而是一场涉及机制创新、队伍优化与生态重塑的系统性改革。自县委、县政府启动“县管校聘”工作以来,会东县中学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召开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通过党委扩大会、教代会、全体教职工大会三次表决,最终形成《会东县中学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实施方案》《会东县中学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竞聘上岗考评方案》《会东县中学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岗位考核方案》三个核心文件,为改革划定“路线图”。“我们既要吃透政策精神,也要结合学校实际。”校长卢赋威介绍,学校在落实中坚持“四步走”策略:统筹兼顾,确保方案既符合县委、县政府要求又贴合校情;分层推进,分班级层次推进统考科目竞聘,分七批次完成全员岗位匹配;制度护航,构建“能上能下、优绩优酬”的长效管理机制;合力攻坚,通过宣传引导营造竞争氛围,以严明纪律护航公平。

流程不是“走过场”,而是“亮底牌”:以透明操作凝聚改革共识

改革的公信力,源于每一个环节的公开透明。此次竞聘创新采用“分层分类、双向选择”模式:学校管理岗位、年级组长由竞聘领导小组组织;班主任由年级组长牵头选拔;科任教师在年级组协调下与班主任“双向选择”;教辅、后勤、处室人员则由对应部门组织竞聘。七轮竞聘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结果均签字确认并汇总公示,接受全员监督。“从政策宣讲到流程公示,从公开竞聘到结果公布,每一步都清清楚楚。”该校教师陈国敏坦言,这种“阳光操作”让大家心服口服,“以前总觉得‘岗位是铁饭碗’,现在才明白,‘能者上、庸者让’才是对教育负责。”

成效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成长共鸣”:以多方视角见证改革温度

改革的成效,最终要落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上。

对家长而言,这是一场“安心之选”。会东县中学初一学生家长刘联安感慨:“作为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人,我们明显感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决心。改革后,教师更关注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孩子的学习状态都更积极了。”

对教师而言,这是一次“破茧之机”。会东县中学教师陈国敏表示,改革倒逼自己跳出按部就班的舒适区,“现在要主动研究教学方法、琢磨学生特点,连‘教学六认真’都落实得更扎实了。”教师张荣明则用“舞台更广阔”形容改革带来的变化:“双向选择让我找到了更适合的岗位,考核机制与职称评优挂钩,更让我有了提升专业能力的内生动力。”

未来不是“终点站”,而是“新起点”:以改革之笔书写教育新篇

“改革从不是要打破谁的安稳,而是让编制跟着需求走、人才跟着梦想走。”卢赋威表示,此次竞聘不仅完成了206个岗位的精准匹配,更激活了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年轻教师有了挑大梁的机会,骨干教师找到了发挥专长的平台,管理干部强化了责任意识,“这正是‘县管校聘’改革的题中之义”。

从“被动上岗”到“主动竞争”,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会东县中学的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让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教师的一小步,是孩子的一大步,教书育人没有重播键。”当每一位教师都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紧密相连,会东教育的明天,必将如破土的新芽,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