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凉山州会东县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帮助移民群众发展微菜园经济,将荒芜土地转化为致富宝地的创新实践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模式如何破解土地资源闲置与移民增收的双重难题?其成功经验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哪些启示?
土地盘活激活增收新动能
会东县针对移民搬迁后产生的闲置土地,创新推出微菜园分配机制,将分散荒地整合为标准化种植单元。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移民群众不仅获得了稳定种植空间,更形成了特色蔬菜产业带。这种变废为宝的实践,既解决了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又为移民创造了年均增收8000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科技赋能提升种植效益
为解决传统种植效率低下的痛点,会东县引入水肥一体化、立体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农技专家定期开展种植培训,指导移民掌握辣椒、番茄等高附加值作物的栽培技术。通过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确保蔬菜品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使移民菜园品牌市场溢价率达到30%,科技支撑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多元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会东县突破单一种植模式,将菜园经济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开发农耕体验、蔬菜采摘等文旅项目,形成种产销游全产业链。移民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制作腌菜制品等方式实现多元创收,部分菜园年综合收益突破10万元,展现出农旅融合的强大带动力。
共建共享创新治理机制
当地建立党员示范户+移民互助组的协作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协作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定期举办的菜园擂台赛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而统一销售平台的搭建则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这种共建共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样本。
从荒草丛生到瓜果飘香,会东县用小菜园书写了移民安置的大文章。这场土地革命不仅改变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探索出一条资源活化—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机制创新的乡村振兴路径。其核心启示在于:唯有立足实际创新求变,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致富生机,让每个群体都共享发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