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东野租风电光伏场作为四川省新能源战略的重要项目,其建设进展与运营成效引发广泛关注。作为西南地区规模领先的混合式清洁能源基地,该项目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协调、生态保护平衡、电力消纳能力等现实挑战。
土地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协同难题
会东野租风电光伏场选址于横断山脉东南缘,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项目总规划面积达23平方公里。如何在开发过程中减少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扰动,成为项目建设方的首要课题。目前,项目方采用光伏支架高位设计方案,预留地表植被生长空间,并配套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区。这种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模式,为高原地区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电力输送与消纳的技术突破
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节点,会东野租风电光伏场年设计发电量达1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55万吨。但高原地区电网架构相对薄弱,存在电力外送通道容量不足的瓶颈。为此,国网四川电力专门建设了±800千伏特高压换流站,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风光互补发电,将弃风弃光率控制在3%以下,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利用效率。
乡村振兴与产业融合的发展机遇
项目运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会东县政府数据显示,风电光伏场建设期间直接带动就业超2000人次,每年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近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方与周边村寨签订光伏组件清洗维护长期合同,培育出一批新能源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这种能源+就业的帮扶模式,让绿色电力真正转化为群众增收的阳光银行。
会东野租风电光伏场的实践表明,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必须统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随着智能运维技术的深化应用和电力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这座矗立在云贵高原上的清洁能源明珠,将持续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