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东县在推进全域绿化进程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问题。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会东县通过系统谋划、科学施策,正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会东县地处川滇交界处,生态区位特殊但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种植模式导致部分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城乡绿化水平不均衡制约着人居环境改善。同时,群众参与度不足、后期管护资金短缺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全域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些现实问题要求会东必须创新思路,探索更高效的生态治理模式。
系统施策破解发展难题
会东县创新实施三结合策略: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推广芒果、油橄榄等经济林,实现亩产效益提升30%以上;将城乡绿化与景观打造相结合,建成滨河绿道28公里,新增城市绿地45万平方米;将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建立林长+农户管护责任制,发动3.2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这种多维度推进模式,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7.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以上。
科技赋能绿色转型
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建立生态数据库,对12个重点区域实施动态监测。引入节水灌溉系统,使苗木成活率提升至85%。与科研院所合作培育适生树种,在海拔2500米以上区域成功种植高山杜鹃等观赏植物。这些技术创新不仅降低了管护成本,更拓展了绿化空间。
长效机制巩固成果
会东县将绿化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设立专项基金保障后期养护。开发碳汇交易项目,已有2万亩林地完成碳汇测算。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生态保护的农户给予补贴,激发持续参与热情。这种制度创新确保绿化成果不反弹、可持续。
会东县的全域绿化实践表明,生态建设需要系统思维与创新举措并行。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培育出绿色经济新动能,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会东还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持续探索,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