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会东县的蝉蜕因品质优良在中药材市场持续走红,被誉为“山林馈赠的生态宝藏”。这种传统中药材的突然爆火,既展现了乡村特色资源的潜力,也暴露出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成为会东蝉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生态宝藏的市场突围
会东蝉蜕的走红源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会东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出壳厚色亮的优质蝉蜕,其药用成分含量远超普通产区。当地药农采用“树下自然脱落”的采集方式,既保证了药材品质,又维系了生态平衡。这种原生态特质,正契合现代消费者对绿色药材的追求,使得会东蝉蜕在亳州、安国等药材市场成为抢手货,价格较普通蝉蜕高出30%以上。
繁荣背后的隐忧浮现
随着市场需求激增,过度采集的苗头已然显现。部分农户为追求短期收益,采用“缠胶布”等破坏性采集手段,导致蝉若虫存活率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野生蝉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直接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工环节同样存在问题,小作坊式的粗加工导致品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制约着产业升级。这些现象暴露出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深刻矛盾。
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破解发展困境需要多方合力。建立“轮采轮休”制度,划定生态保护区,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础。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农业规范采集行为,既能保障药农收益,又能控制采集强度。在深加工领域,与会东县中医院合作研发蝉蜕萃取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更重要的是打造“生态蝉蜕”区域品牌,通过溯源体系让消费者见证从山林到药房的绿色历程。
会东蝉蜕的走红故事,本质上是生态文明时代特色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唯有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理念,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频共振,这片山林馈赠的生态宝藏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未来,会东或可成为中药材绿色发展的示范样本,为类似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