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东县在生态保护领域迈出重要步伐,通过构建高效智能化管理体系,为绿水青山筑起科技防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确保智能化技术的实际落地效果、如何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等问题逐渐显现,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课题。
会东县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生态地位特殊。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保需求,智能化升级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搭建生态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水文、林业等数据,实现对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例如,在金沙江流域布设智能传感器网络,可提前预警水土流失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技术应用并非一蹴而就,部分偏远山区存在网络覆盖不足、设备维护成本高等挑战,需通过政企合作探索可持续运维模式。
群众参与是智能化管理的另一核心。会东县创新推出“生态积分”机制,村民通过巡护山林、举报污染等行为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物资。这一举措既提升了环保意识,又弥补了人力监管的盲区。然而,如何简化操作流程、扩大覆盖人群仍需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智能化管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凸显,当地正通过定向培训、高校合作等方式培育本土技术队伍,避免“重设备轻人才”的困境。
在产业转型方面,会东县以智能化管理助推绿色产业升级。智慧农业系统精准控制灌溉与施肥,减少面源污染;生态旅游线路通过流量监测实现游客分流,降低环境承载压力。但部分企业反映技术改造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需配套财税优惠政策加以引导。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会东县的实践表明,智能化管理并非简单叠加技术,而是需要机制创新、群众共建、产业协同的系统工程。未来,唯有持续破解技术落地难题、深化多元共治格局,方能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让智能化真正成为守护青山的“绿色引擎”。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