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东县国储林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科学造林、集约经营实现了森林资源提质增效。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如何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应对病虫害防治难题、如何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科学规划引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会东县依托国储林项目创新推行适地适树原则,在海拔差异显著的区域分别栽植云南松、华山松等乡土树种,配合带状混交林模式,使造林成活率提升至92%以上。林业专家指出,这种差异化造林策略不仅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更为后续碳汇交易奠定了资源基础。项目区森林蓄积量年增长率达8.3%,印证了科学营林对质量提升的显著效果。
智慧管护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面对5.8万亩新造林地的管护挑战,会东县引入无人机巡检+物联网监测系统,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网络。在松材线虫病高发区域,项目组采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药剂,通过释放肿腿蜂等天敌昆虫,实现病虫害防控率85%以上。这种生态友好型管护模式,既保障了林木健康生长,又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多元效益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国储林项目创新推出林药“林菌复合经营模式,在林下规模化种植重楼、茯苓等中药材,带动周边12个村集体年均增收20余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开发森林康养、生态研学等新型业态,项目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这种全产业链开发思路,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鲜活案例。
会东国储林项目的实践表明,现代林业建设必须坚持质量优先、效益并重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多元产业融合、长效机制保障,不仅能实现森林资源的量质齐升,更能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特色路径。未来,随着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完善,国储林项目的综合效益还将持续释放,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