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东县堵格镇迎来大白菜丰收季,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忙碌采收的身影。据初步统计,今年该镇大白菜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创下近五年新高。这一喜人景象既展现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成果,也引发了关于农产品产销衔接、品质提升等问题的思考。
丰收背后的科技支撑
堵格镇大白菜种植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统一提供优质种苗、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显著提升了作物抗病性和产量。当地农技站引入的滴灌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大白菜生长周期缩短10天左右,单株平均重量达到3.5公斤。这种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为山区特色农作物种植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随着产量提升,堵格镇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目前已有6家生鲜电商与当地签订采购协议,通过冷链物流将新鲜大白菜运往成都、重庆等城市。镇政府还注册了堵格青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统一包装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但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避免丰产不增收现象,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产业链延伸的潜在空间
面对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部分农户开始尝试初加工转型。当地新建的蔬菜加工厂可将大白菜制成泡菜、脱水菜等产品,延长保质期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专家建议,未来可进一步发展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业态,实现种植-加工-旅游三产融合,这对提升堵格大白菜产业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品质把控与可持续发展
在产量突破的同时,堵格镇农技人员正重点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通过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质量监控。这种对品质的坚守,正是堵格青大白菜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会东堵格镇大白菜的丰收景象,折射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从增产到增收,从生产到营销,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转型升级的机遇。未来通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堵格镇有望将菜篮子真正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为山区农业发展树立新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