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宁南县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基层干部刘国友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扶贫精神。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也反映了脱贫攻坚战中的现实困境与突破。
刘国友面对的首先是交通不便带来的发展障碍。宁南县地处偏远山区,道路条件差,农产品运输困难,这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他带领村民修建村道,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通道,为特色农产品外销创造了条件。但道路维护成本高、资金短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这个偏远山村。
产业发展同质化是另一个棘手问题。刘国友发现,许多扶贫项目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导致产品过剩、价格下跌。他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避免了盲目跟风。然而,市场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产业效益的提升。
教育扶贫是刘国友工作的重点之一。他深知扶贫先扶智的道理,积极争取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但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辍学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投入和关注。
在扶贫工作中,刘国友还面临着如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挑战。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他通过示范带动、政策宣讲等方式,逐步转变了这种观念。但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仍需长期努力。
刘国友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找准问题症结,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的经验为凉山州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宝贵借鉴,也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