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特色文旅示范区,攀枝花仁和区正以非遗文化活化为核心引擎,推进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本文将深入解析其2025发展规划的实施路径与潜在挑战。
非遗文化活化的三大实施瓶颈
传统技艺传承断层问题凸显
随着老一辈传承人老龄化,彝族火把节、傈僳族歌舞等34项非遗项目面临技艺失传风险。现有传承人培养体系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
文旅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
区域内现有非遗展示仍以静态陈列为主,与大理、丽江等成熟文旅目的地相比缺乏差异化体验设计。
基础设施配套尚存短板
仁和区部分非遗聚集村落交通可达性不足,高端康养设施覆盖率仅达62%,制约非遗+康养业态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的破局之道
构建数字化非遗保护新体系
投资建设非遗数字博物馆,运用VR技术还原传统技艺场景。建立传承人数据库,实施非遗新生代培养计划,目标2025年前培养200名青年传承骨干。
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
重点开发非遗主题夜游项目,将苴却砚雕刻、彝族银饰制作等非遗元素融入灯光秀、实景演出。规划建设非遗工坊体验区,游客参与度提升至80%。
完善康养服务产业链条
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非遗主题温泉酒店,开发彝医养生项目。配套建设智慧健康管理中心,实现非遗养生与现代康养的有机融合。
规划落地的关键保障措施
政策资金双轮驱动机制
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非遗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50%的补贴。简化文旅项目审批流程,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人才技术双重支撑体系
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共建非遗研究院,引进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开展非遗传承人MBA培训课程,提升产业化运营能力。
品牌营销立体化布局
打造仁和非遗康养区域公共品牌,策划国际非遗节事活动。联合OTA平台推出定制旅游线路,目标2025年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
攀枝花仁和区通过系统化解决非遗传承、产品创新、配套升级等关键问题,正在走出一条文化赋能、旅养互促的特色发展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为西部民族地区文旅转型提供样本,更重新定义了康养旅游的文化内涵与产业价值。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