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砚文化传承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传统工艺人才断层危机
攀枝花仁和苴却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年轻学徒稀缺的困境。当地仅存20余位掌握核心雕刻技艺的老匠人,平均年龄超过55岁,苴却砚雕刻技艺传承出现明显断层。如何吸引年轻人投身这门需要5-8年才能入门的手艺,成为仁和砚文化延续的关键问题。
现代市场需求变化冲击
在电子化办公普及的今天,苴却砚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消费者更关注其艺术收藏价值,这要求传统砚雕技艺必须创新转型。仁和当地作坊仍以传统龙凤纹样为主,缺乏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语言,导致苴却砚市场局限于小众收藏群体。
攀枝花仁和如何激活苴却砚艺术魅力
创新设计赋能传统工艺
新一代匠人正尝试将彝族纹样、现代抽象元素融入苴却砚创作。当地政府联合四川美院开展的新砚代设计计划,已培育出30余款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作品。其中金沙江系列砚台运用砚石天然金线模拟江水流动,荣获2022年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文旅融合打造体验经济
仁和区建成中国首个苴却砚主题文旅综合体,包含矿坑遗址公园、非遗工坊体验区等板块。游客可参与从采石到雕刻的全流程体验,这种沉浸式旅游模式使苴却砚产品年销售额提升40%。特色研学课程每年吸引超2万名中小学生参与砚文化研学。
千年砚都的现代转型之路
攀枝花仁和苴却砚的传承实践表明,传统工艺的活态保护需要多维创新。通过设计革新、产业升级、教育传承三管齐下,这座中国苴却砚之乡正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新范式。当地开发的AR砚台鉴赏系统,让扫描砚台即可观看制作过程,这种数字传承方式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苴却砚文化有望成为巴蜀文旅的新名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