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无数基层干部用汗水浇灌希望,用脚步丈量民情。凉山州冕宁县扶贫干部邓刚便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他的故事折射出扶贫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也引发我们对乡村振兴的深层思考。
扶贫工作的现实挑战
冕宁县地处大凉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邓刚初到帮扶村时,面临村民思想保守、产业基础薄弱等难题。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扶贫政策理解不深;当地特色农产品受制于交通瓶颈,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问题考验着扶贫干部的智慧与耐心。
创新思路破解困局
邓刚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用彝汉双语宣讲政策。他组织村民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破除思想藩篱。针对产业短板,他推动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高山蔬菜和中药材种植。为解决运输难题,他多方协调争取道路硬化项目,打通农产品出山的最后一公里。
精神扶贫的深层意义
在物质帮扶的同时,邓刚更注重精神脱贫。他创办农民夜校,邀请农技专家授课;组织文艺队传播新风尚,改变陈规陋习。这些举措让村民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新时代的使命传承
邓刚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不仅是经济工作,更是心灵工程。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需要更多像邓刚这样的干部,既要有为民情怀,又要具创新思维;既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谋划长远发展。这种精神财富,正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宝贵动力。
凉山州的青山绿水见证着扶贫干部的坚守,冕宁县的发展变化诉说着奉献者的故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样的精神将继续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