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郑国松: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凉山州冕宁县基层干部郑国松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也引发我们对扶贫工作可持续性的思考。

扶贫工作的个性化挑战
郑国松在冕宁县开展扶贫工作时,面临着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高海拔山区交通不便,传统农作物收益有限,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这些典型问题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郑国松通过挨家挨户走访,精准识别每户的致贫原因,为后续针对性帮扶打下基础。

产业扶贫的创新实践
针对当地实际,郑国松探索出符合冕宁特点的扶贫路径。他推动发展高山中药材种植,引入农业合作社模式,既解决了技术瓶颈,又打通了销售渠道。这种造血式扶贫注重培育内生动力,避免了简单给钱给物的短期行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郑国松特别关注贫困户的技能培训,确保他们真正掌握致富本领。

干群关系的重建与巩固
郑国松的工作方法体现了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特点。他坚持吃住在村,与群众同劳动,用当地方言交流,消除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这种接地气的工作作风,让扶贫政策更易被接受,也为后续乡村振兴培养了可靠的基层骨干。

扶贫成果的长期维护
随着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郑国松开始思考如何巩固扶贫成果。他推动建立返贫监测机制,关注脱贫户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政策,探索农旅融合等新发展模式,为冕宁县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郑国松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效的扶贫工作既要解决眼前的贫困问题,更要谋划长远的发展之路。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