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凉山州冕宁县基层干部王潇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这位扎根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扶贫故事,也面临着基层工作中的诸多现实挑战。
交通闭塞与产业发展的困境始终是王潇扶贫工作中最大的拦路虎。冕宁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山高路远的地理条件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王潇带领村民修通村组道路时,既要克服资金短缺的难题,又要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他创新采用村民投工投劳+政府补贴的模式,最终打通了制约多个贫困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教育扶贫与观念转变的拉锯战同样考验着这位基层干部的智慧。面对部分群众读书无用的传统观念,王潇组织开办农民夜校,邀请成功返乡青年现身说法。他深知,只有打破代际贫困的恶性循环,才能真正拔掉穷根。三年来,他帮扶的村寨适龄儿童入学率从78%提升至98%,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家访劝说。
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也时常困扰着王潇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既要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又要兼顾公平透明,这对扶贫干部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王潇推动建立村民议事会制度,让扶贫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全程接受群众监督,这种做法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也赢得了百姓信任。
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新阶段,王潇又开始探索长效机制。他带领村民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建立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对接,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同时注重培养本地致富带头人,确保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解决温饱到产业兴旺,王潇的扶贫故事折射出千千万万基层干部的坚守。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诠释初心,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