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斯茅草小学如同悬崖上的格桑花,顽强绽放着教育的光芒。这所隐匿在群山之间的乡村小学,承载着彝族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地理阻隔下的求学之路成为首要难题。蜿蜒的山路让许多学生每天需要徒步两小时才能抵达学校,雨季时常发生的塌方更让通勤充满危险。校舍虽经多次修缮,但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冬季教室缺乏取暖设备,孩子们裹着单薄的校服在寒风中写字的情景令人揪心。
师资力量的短缺是另一个痛点。由于地处偏远,年轻教师往往难以长期驻守,学校常年面临教师流动率高的困境。现有教师不得不承担复式教学任务,一位老师同时教授多个年级成为常态。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提升,也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令人动容的是,当地村民用最朴实的方式支持着这所云端小学。家长们轮流护送孩子上下学,村委会将最好的建筑用作校舍,这种社区共治的模式成为维系学校运转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公益组织的介入,学校陆续获得了图书角、体育器材等捐赠,但可持续的教育资源供给机制仍需完善。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斯茅草小学的案例折射出偏远地区教育的深层命题。如何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怎样培养留得住的本土教师,以及数字化教育如何突破地理限制,都是值得持续探索的方向。这所小学的存在本身就在诉说:教育公平的阳光,应该照耀到每一座山坳。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