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25年前的凉山州布拖县老照片,土墙瓦房与蜿蜒山道构成的黑白影像,与今日色彩斑斓的新城风貌形成强烈反差。这片彝族聚居区的沧桑巨变背后,隐藏着哪些值得深思的时代命题?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曾是布拖面临的首要难题。彝族银饰锻造、口弦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延续血脉?当年轻人更倾向智能手机里的流行音乐,毕摩祭祀的诵经声该如何找到新的传承载体?布拖选择将彝文刻上街灯杆,让传统纹样融入新式校服,在钢筋水泥中为文化基因保留栖息地。
脱贫攻坚的特殊路径始终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海拔3000米的高寒山区如何突破交通死角的宿命?当地独创的悬崖村天梯变钢梯工程给出了答案。更值得记录的是,那些背着背篓翻山越岭的扶贫干部,用磨破的胶鞋丈量出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如今光伏电站的蓝板铺满山坡,电商服务站里彝绣产品直通都市,印证着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型。
生态与发展的平衡术仍在持续探索。过去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逐渐被替代后,如何避免现代农业对高原生态的二次伤害?布拖的实践给出启示:高山冷水稻种植既保住了梯田景观,又创造出云端粮仓的经济价值;风电场的旋转叶片与索玛花海相映成趣,展现着绿色发展的新可能。
站在新起点回望,布拖的变迁既是凉山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集体记忆,正通过教育移民新村的炊烟、返乡创业青年的直播镜头,续写着更具活力的新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