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中,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环节。会东县通过设立县委书记信箱,搭建起群众与地方主政者直接沟通的桥梁,这一创新举措既彰显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也面临着实践中的多重挑战。如何让这一通道真正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快车道,需要从机制优化、效能提升和长效保障三个维度深入探索。
渠道畅通背后的技术瓶颈
虽然县委书记信箱打破了传统信访的层级壁垒,但数字化渠道的普及度仍制约着使用效果。部分偏远山区群众因网络覆盖不足或智能设备操作困难,难以有效使用在线提交系统。同时,信箱后台的自动分类算法若不够精准,可能导致耕地纠纷、邻里矛盾等不同类型诉求混杂,影响后续处理效率。技术赋能不应停留在表面,需配套开展村级数字服务站建设,并引入AI语义分析技术实现诉求智能分拣。
诉求处理中的权责界定难题
当群众反映的拆迁补偿、环保投诉等事项涉及多个部门时,容易陷入踢皮球困境。某乡镇居民反映的养殖场污染问题,因涉及环保、农业、国土三个部门,导致办理周期长达两个月。建议建立首接负责制,由县委书记办公室指定牵头部门,并明确协办单位的责任清单和响应时限。同时完善督办系统,对超期未办结事项自动触发预警,将处理效率纳入部门考核指标。
结果反馈机制的有效性检验
部分群众反映,收到格式化的已办结回复后,实际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这种重答复轻落实现象暴露出结果追踪机制的缺失。应建立双回路反馈机制:一方面通过电话回访核实办理质量,另一方面在政府网站公示典型案例的解决过程。对于道路修缮、饮水工程等可量化事项,还应附加整改前后的对比照片,用可视化成果增强群众获得感。
会东县委书记信箱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民意直通车需要技术支撑、制度保障和监督闭环的三重护航。未来可考虑将信箱系统与12345政务热线数据打通,形成民生诉求大数据图谱,让书记信箱不仅成为个例解决的窗口,更升级为县域治理的决策参谋。只有让每封来信都有回音、每项诉求都有结果,才能筑牢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