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中学徐萍: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与教育心得

在会东中学的校园里,徐萍老师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从初出茅庐的新手到备受尊敬的教育工作者,她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个人奋斗的轨迹,更折射出当代教师面临的普遍挑战:如何平衡教学与成长?怎样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创新?又该如何与学生建立深层联结?

教学与自我提升的双重挑战

徐萍老师刚入职时,常常陷入时间管理的困境。备课、批改作业占用了大量时间,导致她难以抽出精力进行专业进修。通过实践,她发现将教学反思与日常备课相结合的方法——每节课后记录三个改进点,既完成了教学总结,又形成了个性化的成长档案。这种嵌入式学习模式让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持续提升专业能力。

突破传统框架的教学创新

面对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足的问题,徐萍没有固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她将流行歌曲歌词引入古诗文教学,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解析文学手法;组织微辩论活动,把课堂变成思想碰撞的舞台。这些创新不是为变而变,而是建立在对学情的精准把握之上,最终实现了教学质量与学习兴趣的双提升。

构建师生间的信任桥梁

徐萍特别注重与学生建立超越课堂的关系。她坚持每周与五名学生进行非正式谈话,内容不限于学业,更关注他们的生活困惑。一位曾叛逆的学生在毕业后告诉她:您那时问我’最近睡得好吗’,让我第一次觉得老师真的关心我这个人。这种真诚的关怀往往比严厉管教更能触动学生心灵。

从徐萍老师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优秀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而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在自我突破、方法创新和情感联结三个维度持续精进。这些经验为正在成长中的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