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宁南县这片热土上,杨清贤的名字已成为无私奉献的代名词。这位土生土长的彝族干部用三十载春秋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其事迹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发广泛思考:新时代基层工作者该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
脱贫攻坚的领路人
面对宁南县深度贫困的现实困境,杨清贤创新提出产业造血扶贫模式。他带领团队翻山越岭调研128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脐橙、核桃等特色种植业。为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他亲自跑市场、建渠道,推动建立电商服务站23个。这种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做法,使当地贫困发生率从34%降至0.8%,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摘帽提供了鲜活样本。
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作为彝族干部,杨清贤始终牢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使命。他创办双语夜校,既教普通话也传彝文;组建民族文化传习所,让古老毕摩技艺重焕生机。在处理民族纠纷时,他独创火塘调解法,在彝族传统议事场所化解矛盾186起。这些实践回答了民族地区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
生态保护的践行者
面对金沙江流域生态脆弱问题,杨清贤推动实施青山赎买计划,将2.3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他倡导的林果套种模式使经济林成活率达92%,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创造了金山银山。这种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贡献了基层智慧。
如今,宁南县的乡亲们常说:有困难找老杨,准没错!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对杨清贤多年奉献的最好褒奖。他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时代楷模,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把平凡小事做到极致的那份坚守。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