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宁南县王新:一位基层干部的奋斗故事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凉山州宁南县基层干部王新的故事如同一盏微光,照亮了基层治理的艰辛与温度。这位扎根山区的干部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的基层工作真谛。

交通闭塞与资源匮乏的双重挑战始终是王新面临的首要难题。宁南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山高路险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发展。王新带领村民开凿通组公路时,曾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工地,用铁锹和背篓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种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最终让7个村民小组结束了人背马驮的历史。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王新重点突破的方向。他敏锐发现当地高海拔气候适合种植中药材,但村民普遍存在怕失败心理。通过组织农技培训、建立合作社风险共担机制,王新成功推广了重楼、天麻等特色种植,使农户年均增收突破万元。这种授人以渔的产业帮扶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

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王新创新推行火塘议事会工作法。利用彝族群众围坐火塘的传统习俗,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这种尊重民族习俗的柔性治理方式,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提升了治理效能,成为民族地区基层工作的典范。

教育扶智的长远布局彰显着王新的战略眼光。他推动建立的山鹰奖学金机制,已资助23名彝族学生考入高等院校。这些飞出去的山鹰中,已有5人学成返乡创业,形成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王新常说:改变山区面貌需要几代人的接力,教育就是最有力的接力棒。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王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基层干部的职责担当,更是一种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精神品格。这样的奋斗故事,正是中国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