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扶贫干部马正青的故事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基层扶贫篇章。这位扎根山区多年的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交通闭塞带来的工作困境始终是马正青扶贫路上的首要难题。木里县地处偏远山区,村落分散,有些自然村甚至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扶贫政策宣传、物资配送等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马正青常常需要背着干粮,翻山越岭走访贫困户,有时一天只能走访一两户人家。
传统观念与现代扶贫理念的碰撞是另一个突出矛盾。当地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对产业扶贫项目持观望态度。马正青记得刚开始推广经济作物种植时,许多村民宁愿守着贫瘠的土地种植传统作物,也不愿尝试新品种。他不得不挨家挨户做工作,先动员几户示范户,用实际收益说话,才慢慢打开局面。
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同样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有限的扶贫资金如何用在刀刃上?马正青带领团队深入调研,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在基础设施薄弱的村落优先改善道路和饮水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则重点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确保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益。
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是马正青最关心的问题。他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为此,他特别注重培养当地致富带头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等方式,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避免返贫现象发生。
在木里县的扶贫战场上,马正青用责任与担当诠释着基层干部的初心使命。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坚信,只要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就一定能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