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这片贫瘠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基层干部王志军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的故事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困境与突破,也让我们思考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深层命题。
交通闭塞与民生改善的博弈始终是王志军工作的核心难题。木里县地处横断山脉腹地,村民出行长期依赖骡马道。王志军带领团队争取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后,白天协调施工,晚上挨家挨户做征地动员,最终打通了连接7个行政村的生命线。这条盘山公路不仅运送物资,更承载着脱贫希望,见证着基层干部啃硬骨头的韧劲。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王志军面临的另一重考验。他发现单纯输血式帮扶难以根治贫困,于是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引入高原藜麦种植技术。从最初遭遇的种了一辈子土豆,凭啥改种洋庄稼的质疑,到后来带动全村户均增收8000元,这个转型过程凸显了基层工作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引领创新的智慧。
在民族文化保护与现代化进程的平衡中,王志军展现出独特的工作艺术。面对藏区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他推动建立季节性轮牧合作社,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实现草场可持续利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改良,比生硬的行政命令更见成效。
王志军办公室墙上把心贴近人民的毛笔字,道出了基层工作的真谛。当暴雨冲毁桥梁时,他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河水转移群众;当村民因贫病交加陷入绝望时,他连续三个月奔波争取大病救助政策。这些片段拼凑出的,正是一个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的共产党人形象。
木里的山花年复一年绽放,王志军两鬓已渐染霜白。这位永久牌干部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需要轰轰烈烈的变革,更需要这样细水长流的坚守。在广袤的中国乡村,正是千万个王志军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编织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壮美画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