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基层干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木里县罗长春的奋斗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基层扶贫样本,同时也引发了对扶贫工作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基层扶贫面临的主要挑战
罗长春最初作为普通基层干部投身扶贫工作时,面临着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受限等多重困境。如何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成为他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木里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客观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创新工作方法的探索实践
面对这些挑战,罗长春深入调研走访,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方案。他注重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种养殖转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他特别关注建立长效机制,避免扶贫项目昙花一现。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他帮助村民建立起稳定的增收渠道。
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思考
罗长春的经历也引发我们对扶贫工作可持续性的思考。短期帮扶易,长期发展难。如何确保脱贫不返贫?他在实践中探索出扶志+扶智的工作模式,通过技能培训、教育帮扶等方式提升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他注重培养本地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留下不走的工作队。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启示
从罗长春的扶贫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基层干部要真正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务实作风和为民情怀。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基层干部更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发展。木里县的经验表明,只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拓展。
罗长春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韧劲和与时俱进的智慧。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像他这样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干部,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