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水电站工作人员日常:揭秘高原电站的坚守与奉献

在四川凉山州海拔3000多米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一群水电站工作人员常年驻守于此,用坚守点亮高原的万家灯火。他们的日常工作面临着哪些特殊挑战?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保障电力供应的?

高原环境的生存考验

木里县水电站地处高海拔地区,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70%,长期在此工作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轮换休息,同时配备便携式氧气瓶应对突发状况。冬季极端低温可达-20℃,输水管道防冻成为重要课题,团队采用电伴热系统结合人工巡检双重保障。

设备维护的技术难题

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加速了机械设备的金属疲劳。检修班组创新采用预判式维护模式,通过振动监测仪和红外热像仪提前发现隐患。去年成功预警2号机组轴承异常,避免了一次可能持续72小时的停电事故。这种精细化维护使设备年故障率下降43%。

电力调度的智慧博弈

受季节性融雪影响,电站来水量呈现明显峰谷特征。调度中心开发出气象-水文联动模型,结合天气预报调整发电计划。在丰水期将多余电力存入抽水蓄能系统,枯水期再释放使用,使年发电量稳定在1.2亿千瓦时以上。

文化融合的人文关怀

电站35%的员工来自当地藏族,团队定期组织汉语和技术培训。藏族员工更发挥语言优势,在输电线廊道协调中架起沟通桥梁。电站还设立高原健康小屋,配备专职医生和常用藏药,员工年度体检覆盖率保持100%。

这些光明使者用专业与坚持,将湍急的高原溪流转化为稳定电能。他们改造的防结冰导线技术已推广至青海、西藏等地电站,其运维经验为高海拔地区电力建设提供了宝贵范本。当夜幕降临,木里县璀璨的灯火,正是对这些坚守者最美的礼赞。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