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扶贫干部毛长安的故事正在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这位扎根基层的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贫困村的每一寸土地,却也面临着山区扶贫工作中的普遍困境。
交通阻隔下的扶贫难题始终是毛长安工作的首要挑战。木里县地处横断山脉腹地,许多村落至今未通硬化公路。雨季时山体滑坡频发,冬季大雪封山,让扶贫物资运输和干部走访变得异常艰难。毛长安曾连续徒步8小时穿越塌方路段,只为将养殖技术手册送到高山上的彝族老乡手中。
产业培育的可持续性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在帮助村民发展高山中药材种植时,毛长安发现市场对接渠道不畅成为制约因素。他带领工作队搭建电商平台,却面临物流成本高、村民数字技能不足等现实困难。经过三年摸索,终于建立起合作社+农户+电商的稳定产销模式。
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同样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毛长安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脱贫家庭存在读书无用论思想。他创新推出夜校+家访组合拳,邀请大学生返乡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同时协调教育部门落实助学政策,逐步扭转了村民观念。
在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新阶段,毛长安又开始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他推动的林下经济示范项目,既保住了青山绿水,又让村民获得了稳定收入。这种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木里县形成示范效应。
毛长安的故事折射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微观图景。基层干部们既要破解自然条件的限制,又要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更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他们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字上的脱贫,更是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希望的播种。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