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副康林工作纪实: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之路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副康林用脚步丈量着扶贫工作的每一寸土地。这位基层干部的扶贫之路,折射出中国脱贫攻坚战中最真实的基层图景,也面临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交通闭塞与产业发展的矛盾始终是困扰木里县脱贫的首要难题。副康林在走访中发现,优质的农副产品因运输成本高昂难以走出大山。他推动修建村级公路网络,同时引入电商平台,让松茸、核桃等特产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这种基建+电商的模式为山区脱贫提供了新思路,但持续维护和运营仍面临资金短缺的挑战。

教育扶贫的可持续性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副康林意识到,仅靠物质帮扶难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他协调建立教育基金,组织技能培训,但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教育真正成为脱贫的内生动力,仍是待解之题。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同样考验着扶贫工作的智慧。木里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副康林在推动旅游开发时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发展生态旅游。但这种模式见效慢、投入大,与群众迫切脱贫的愿望存在一定矛盾。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需要更多创新思维。

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也是副康林工作的重点。他深入每家每户,确保帮扶措施因人施策。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识别不够精准、帮扶方式单一等问题。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防止返贫,成为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

副康林的扶贫实践表明,脱贫攻坚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需要系统性思维解决深层次矛盾。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培育,从教育扶贫到生态保护,每一步都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和担当。木里县的经验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需要更多像副康林这样的干部扎根基层,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