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傅永静: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与奉献精神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扶贫干部傅永静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这位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扶贫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其故事背后也折射出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

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因地制宜

傅永静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群众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产业扶贫项目推进缓慢。他意识到,单纯依靠政策输血难以实现长效脱贫,必须激发内生动力。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培育特色种植业,他帮助村民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增收渠道。这反映出精准扶贫需要兼顾扶志与扶智,既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谋划长远发展。

基础设施短板制约发展

在推进高山村落易地搬迁时,傅永静面临交通不便、施工条件艰苦等现实困难。他带领团队反复勘察地形,协调各方资源,最终让村民住进安全稳固的新居。这一过程凸显出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的共性问题,需要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传统观念与现代治理的碰撞

在推广卫生厕所改造时,傅永静遭遇村民的抵触情绪。他通过示范户带动、彝汉双语宣传等方式,让群众逐步接受新观念。这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改善,更是文明习惯的重塑,需要基层工作者具备创新思维和耐心。

傅永静的故事启示我们,新时代的扶贫工作需要更多像他这样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他们用奉献诠释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在广袤乡村书写着无愧时代的答卷。当前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发扬这种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精神,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