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瓦厂小学:大山深处的教育明珠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瓦厂小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偏远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这所扎根于海拔3000米高原的乡村小学,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传奇。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发展

受地理条件限制,瓦厂小学长期面临校舍老旧、教学设备不足的困境。冬季严寒时节,师生们仍需在透风的教室里坚持授课。虽然近年通过全面改薄项目改善了部分硬件条件,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仍显匮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师资队伍稳定性待加强

由于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该校教师流动性较大。年轻教师往往服务2-3年便申请调离,导致部分学科出现教师断层。现有教师中,能熟练运用双语(汉语+彝语)教学的骨干教师不足30%,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校共育机制亟待完善

当地彝族家长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对现代教育理念认知有限。约40%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虽定期举办家长课堂,但受农耕作息和语言障碍影响,参与度始终难以提升,形成5+2=0的教育效果损耗。

特色课程开发初见成效

面对挑战,学校积极探索突围之路。将彝族漆器、口弦等非遗文化引入第二课堂,开发出《彝汉双语童谣》《高山植物图鉴》等校本课程。这些扎根乡土的教学创新,既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又为州级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校建设打下基础。

社会力量注入新活力

通过教育扶贫项目,学校近年获赠图书5000余册,建成首个阳光图书角。公益组织定期派驻支教老师,补充音体美专业师资。更令人振奋的是,校友反哺机制正在形成——首批受助学生已有3人毕业后返乡任教。

这座用石头垒砌的校园,正以让每个孩子都能仰望星空的信念,在云巅之上搭建着通向未来的阶梯。当清晨的读书声回荡在山谷,瓦厂小学诠释的不仅是教育的温度,更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永恒守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