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张涛: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扶贫干部张涛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作为扎根基层的扶贫工作者,他的故事折射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普遍困境与突破路径。

交通阻隔下的扶贫难题始终困扰着木里县的扶贫工作。张涛负责的村落散布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区,雨季塌方、冬季积雪常常阻断物资运输。他创新采用马帮运输+定点仓储模式,在雨季前将种子化肥提前运抵各村,确保农耕不受影响。这种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基层干部面对自然条件限制时的智慧。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张涛重点突破的方向。在推广高山中药材种植时,部分村民因担心市场风险而犹豫。张涛带领村民代表赴成都药材市场考察,促成公司+合作社的保底收购模式。如今,重楼、天麻等特色作物已成为当地脱贫支柱产业,这种眼见为实的示范方式,有效破解了产业扶贫中的信任危机。

教育扶贫的代际阻断工作同样面临挑战。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时,张涛发现某些家庭更看重短期务工收益。他建立夜校扫盲班,既教授实用技能又传播教育理念,通过改变家长认知来改善就学率。这种扶智+扶志的渐进式改变,正是精准扶贫的要义所在。

在张涛的扶贫笔记里,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困难和需求。从解决住房安全的危房改造,到培养村民电商技能的手机新农具培训,他的工作始终围绕着精准二字展开。这些实践表明,真正的扶贫不是简单输血,而是培育造血功能。

当问及坚持的动力时,张涛指着山坡上新栽的核桃林说:看着这些树苗和孩子们一起长大,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在木里县脱贫摘帽的背后,正是无数像张涛这样的基层干部,用坚守诠释着扶贫工作的深层价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