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马俊: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凉山州冕宁县基层干部马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这位扎根贫困山区的干部,面对复杂多变的扶贫工作环境,展现出了基层工作者特有的韧性与智慧。

扶贫路上的挑战与突破

冕宁县地处大凉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产业发展滞后。马俊初到扶贫岗位时,面临着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基础设施薄弱等多重困难。他深入走访每一户贫困户,发现当地群众对新型农业技术接受度低,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下。针对这一问题,马俊组织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带头示范新品种种植,逐步改变了村民的保守观念。

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在产业扶贫方面,马俊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他意识到单一依靠传统农业难以实现稳定脱贫,于是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通过引入经济价值高的中药材种植项目,建立合作社运营机制,马俊帮助村民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这一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培养本地致富带头人,确保扶贫项目能够长期运转。

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马俊的扶贫工作不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更关注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他推动实施了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解决了村民最基本的居住和生活问题。在走访中,他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便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为贫困学生争取助学资金。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扶贫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马俊的扶贫故事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基层扶贫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思维,更需要干部的真情投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更显珍贵。

凉山州冕宁县的脱贫成果,正是由无数个像马俊这样的基层干部用汗水浇灌而成。他们的故事,书写了中国扶贫事业的壮丽篇章,也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