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冕宁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穆小松用脚步丈量着扶贫工作的每一寸土地。这位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精准施策的难度始终是穆小松面临的首要问题。冕宁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困户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病因残致贫,有的因缺乏产业支撑,还有的因思想观念落后。穆小松带领团队挨家挨户走访,建立详细的扶贫档案,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但如何确保帮扶措施真正对症下药,仍是考验基层干部智慧的重要课题。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穆小松重点思考的方向。在冕宁县,他推动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组织村民种植高山蔬菜、养殖黑山羊。然而,市场销路不稳定、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扶贫产业。穆小松意识到,单纯依靠政府补贴难以持久,必须帮助村民建立市场意识,培养致富带头人,才能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
扶贫与扶志的结合同样考验着基层干部的耐心。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扶贫是政府的责任。穆小松通过夜校培训、典型示范等方式,逐步改变村民观念。他常说:扶贫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困难,更要激发内生动力。这种思想扶贫的工作往往见效慢,但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在冕宁县的扶贫实践中,穆小松还面临着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困境。扶贫干部往往身兼数职,既要落实政策,又要处理村民矛盾,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如何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成为他不断探索的方向。
凉山州冕宁县的扶贫故事仍在继续。穆小松这样的基层干部,用坚守诠释着初心,用实干书写着担当。他们的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贫困家庭。扶贫路上,既有成就也有挑战,但正是这些基层工作者的默默付出,让全面小康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