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重要纽带。凉山州冕宁县的刘刚,就是这样一位扎根基层、心系百姓的扶贫干部。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基层工作者的担当,也折射出扶贫工作中的挑战与突破。
扶贫路上的现实困境
冕宁县地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刘刚初到扶贫岗位时,面临着诸多难题: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对扶贫政策理解不足;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当地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市场对接不畅。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扶贫工作的推进效果。
创新思路破解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刘刚没有退缩。他走村入户,与群众促膝长谈,用彝语宣讲政策,消除沟通障碍。针对产业发展瓶颈,他带领团队考察市场,最终确定发展高山蔬菜和中药材种植。为解决销售难题,他积极对接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他注重后续产业配套,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用心用情赢得信任
刘刚深知,扶贫不仅是给钱给物,更要扶志扶智。他组织技能培训,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建立爱心超市,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激励群众参与村务;联系爱心企业,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些举措逐渐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成效与启示
经过不懈努力,刘刚负责的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刘刚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更需要干部的真情投入。只有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凉山州的扶贫实践证明,像刘刚这样的基层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