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凉山州冕宁县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走出特色发展道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专访了冕宁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深入解读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举措。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之道成为首要议题。局长指出,冕宁县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正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通过发展高山有机农业、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既保护了大小凉山生态屏障,又带动了群众增收。当地重点打造的彝乡红花椒品牌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3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民族地区人才短板如何破解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局长介绍,冕宁县创新实施双培计划,一方面选派本土青年到发达地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引进农技专家建立工作站。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人才匮乏难题。目前全县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60人,建立专家工作站8个。
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融合同样备受关注。冕宁县采取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在保留彝族传统民居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拖乌山、灵山寺等景点与传统村落串联,形成文旅融合示范带。这种模式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为村民创造了民宿、手工艺品等增收渠道。
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冕宁县建立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预警潜在风险户。同时创新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得持续收入。局长特别强调,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给钱给物,而是要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从局长解读中可以看出,冕宁县乡村振兴工作正呈现出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科技支撑的鲜明特色。这些因地制宜的实践,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样本。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冕宁县有望走出一条具有凉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 版权声明
THE END















